logo logo
08-25
让城市自由“呼吸” | 重庆市南川区海绵城市修规
返回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城市开发建设中出现的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引发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时有发生。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渝、黔两省(直辖市)交汇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渝黔区域合作先行区、重庆特色工业基地、重庆大都市区的生态后花园。这里生态环境优良,全年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雨充沛,是难得的“夏凉区”。然而,随着地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在南川逐一显现。


如何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前提下,让城市如生态海绵般舒畅的呼吸吐纳,进而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这一次,南川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踏上了“海绵城市”的探索之旅。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川区城区,包含隆化片区、东胜片区、北固片区、永隆山片区、文凤片区、天马片区6个行政片区,总面积为 38 平方公里。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309.png

△   规划范围图 ©CCIAD千府国际



区域概况


地理概况


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兼有盆地和高原的特点,区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起伏较大,以山地为主,层状地貌发育。区域降水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7毫米,主要集中在5至10月,约占全区总降水量的76%,暴雨多发生在7~9月。常年水面蒸发量约787毫米,陆面蒸发量约591毫米。南川区境内的溪河有 91 条,流域面积在 2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26 条,本次规划范围内流经的河流有凤嘴江、半溪河和龙岩江。


绿地系统


南川区利用山丘生态绿地与三江自然风貌优势,城市建设顺应自然,融于自然。中心城区以花山为绿核和由龙岩江、凤嘴江及半溪河组成的两江、一河环绕的绿色生态体系,为城市雨水排涝系的径流量控制提供良好平台。


排水系统


南川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雨水则按照就近排放的原则,通过城区的雨水管网,主要排向凤嘴江、半溪河和龙岩江。





规划目标


根据现状需求,南川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解决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城市水文循环、雨水径流控制等问题,本规划的三大主要目标如下:


1、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控制目标和指标,将各管控单元和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进行明确。最终确定本次修规总体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 70%,污染物总量去除率大于 50%。


2、落实雨水处理设施等海绵城市建设用地,对上位规划布局的海绵设施进行落地性评估,并进一步结合地形、管网、现状建设情况等细化布局公共海绵设施,并对设施点位、规模、设施类型等进行明确,确保公共海绵设施落地性,以提高规划控制指标可达性。


3、根据地块建设情况、用地类型等情况明确落实各建设地块规划控制指标,指导各地块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规划思路


规划策略


根据规划区地块出让情况,确定城市建成区、新建区、在建区及棚改区,针对土地建设情况确定指标下达原则:

  • 区域内尚未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新建地块采用源头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地块内的径流进行控制;

  • 对现状建成及在建区,依托龙岩江、凤嘴江等沿岸绿地布局公共海绵设施,进行片区环境打造,源头地块暂不做指标要求,未来开发改造根据新建地块指标要求控制;

  • 对棚改区,根据片区容积率较高、城市规划密度大的特点,确定棚改区的源头地块海绵城市控制指标。

整体通过源头地块指标控制及末端公共海绵措施控制,控制规划区整体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年径流污染去除率管控要求。


规划思路


(1)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径流污染、管网改造、局部积水及大面积硬化等问题。


(2)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路线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综合平衡自然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经济投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与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量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


技术特点


(1)内涝风险分析通过原始数据导入、模型构建及分析、积水点解决方案来构建Infoworks模型,准确对南川南大街片区内涝情况进行预测,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及排水防涝建设设计降雨量边界,推进南大街内涝积水点改造工程开展。


(2)海绵建设策略分析根据本地红黏土占比高的特点,采取渗滞少、蓄用多的技术手段,多采用雨水塘、陂塘湿地、雨水花园等容积式 LID措施进行规划;依据水系穿河、建成区面积大,水体污染负荷重的特征,以水环境容量测算为依据,确定南川海绵建设方案。 



设计思路


建筑与小区设计


该环节采用源头控制原则,以径流控制、污染物削减为目标,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和空间布局,落实海绵城市指标。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引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渗透、储存、调节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台及生物滞留设施等。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326.png

△  绿色屋顶做法示意 ©CCIAD千府国际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334.png

△  透水铺装做法示意图 ©CCIAD千府国际



城市道路设计城市道路海绵建设目标以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在满足道路交通基本功能以及安全等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红线内的空间(人行道、绿化)落实海绵城市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建设宜采用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渗管/渠等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344.png

△  道路 LID 设置布置平面图 ©CCIAD千府国际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353.png

△  40m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图  ©CCIAD千府国际



城市绿地及广场设计近建规划区内,新建绿地与广场用地共计约 4.42Km2。本次主要对规划未建绿地提出海绵指标管控:

(1)规划绿地若不收纳周边地块径流,则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得低于 85%,污染物去除率不得低于 60%;

(2)若规划绿地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还承担相应汇水区域产生的雨水径流时,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得低于 80%,污染物去除率不得低于58%。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401.png

△  陂塘湿地大样图 ©CCIAD千府国际



本方案绿地设计思路主要包括有:


  • 生态敏感区应保留并修复场地内的自然排水条件;非生态敏感区可合理设置LID 设施,以增强其雨水控制效果。


  • 周边区域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及广场用地的 LID 设施前,采用沉淀池、前置塘等进行预处理,以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


  • 坡度大于 25%(含)的绿地以“滞”为主,加强山体绿化;坡度小于25%的绿地以“蓄、净、渗”为主,兼顾“滞、用、排”等功能,可设置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生态湿地等。


  • 山体类绿地宜采用阶梯式雨水设施,实现对雨水径流的分层拦蓄、逐级控制,宜在山体底部设置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生态湿地等 LID 设施。





实施保障


  • 将海绵城市全面融入规划和管理,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控规编制、相关专项规划、规划管理全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和要求。

  • 开展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和优化,为后续雨水智能化管理奠定基础。

  • 建设海绵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利用在线监测网络多方位记录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为城市的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定和考核提供数据支撑。

  • 有步骤、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微信截图_20230825111410.png